美国第43任总统布什于21日访华,这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又一件大事。由于布什访华恰逢中美两国签署《上海公报》30周年,使得这次访问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此之时,回顾30年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从战略高度展望两国关系的未来,是十分必要的。
-几经起落冷热交替
30年前,中美两国领导人从世界战略全局和各自的战略安全利益出发,以卓越的政治智慧超越分歧、寻求共识,打开了双边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当时,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公报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坦率地表明了各自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立场,阐述了彼此的原则看法。其中有关的重要内容,至今仍是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法律基石。
《上海公报》签署后,中美关系几经起落、冷热交替,经历了几次“斗而不破”的轮回。第一次,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1979年初。由于美国政府对外政策出现摇摆,转而对追求美苏关系缓和感兴趣,使取得初步进展的中美关系进入暂时停滞状态,直到1978年年底两国新一代领导人就中美“战略关系”达成谅解,完成了中美建交谈判。双方签署的《中美建交公报》,既重申了《上海公报》确立的原则,又在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等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最终两国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邓小平成功访问美国,中美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第二次,是从1979年至1989年。由于美国国会投票通过《与台湾关系法》、里根政府主张提高与台湾的关系和坚持向台湾出售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严重违背联合公报原则,使得中美关系在1981年和1982年一度陷入严重危机。但美基于其战略安全利益考虑和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不得不与中方回到谈判桌前,双方于1982年8月17日就美国对台军售问题达成协议,也就是《八·一七公报》。第三次,是从1989年至1999年。八十年代末以后,中美关系几度倒退和恶化,直到1997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对美国成功地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发表了又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历史性文件《中美联合声明》,决定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中美关系才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强调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对台“三不”政策的承诺。1999年11月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协议,中美关系进一步改善。2001年1月小布什就任美国总统以来,中美关系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新变化,这是否意味中美关系正步入第四次轮回?两国关系将沿着什么样的轨道发展?世界各国都在密切关注。
综观30年来中美关系发展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中美两国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尽管双方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使得两国关系极其错综复杂、富有挑战性,但只要双方坚持用战略眼光和长远观点审视和处理双边关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的会合点,两国关系就会稳定发展。一个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二)战略安全因素既可以成为双方交恶的决定性因素,也可以是促使双方建设性战略合作的催化剂,正确对待战略安全因素是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主要政治基础,所谓“战略机遇期”在大国关系中并不是单向度的,为所欲为的单边主义不可能带来战略稳定和安全。(三)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有可能使中美关系脱离正常发展轨道的问题。(四)对中国战略地位的错误判断,是导致美对华政策摇摆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世界力量对比的判断问题,诸如80年代初美国内出现的“中国无足轻重论”和90年代出现的所谓“中国威胁论”,都曾给中美关系带来阴影。
-巩固关系尚需努力
目前,中美关系正在改善,但巩固双边关系尚需双方作出更大努力。(1)“9 11”事件使美国认识到中国不是美国的敌人。2001年年初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对华政策转趋强硬,特别是4月份发生中美撞机事件后,美国内一些政治势力和媒体借机掀起反华浪潮。之后,又发生了对台军售升级,给予李登辉签证,同意陈水扁过境,会见达赖,在人权会议上再次提出反华提案等严重损害中美关系的事件。“9 11”事件使美国清醒地认识到,恐怖主义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和支持。如果说“9 11”事件前美国是把对华政策的侧重点放在遏制和防范中国成为美国未来的对手上,那么该事件后美国就将侧重点放在寻求与中国合作和发展关系上。(2)中美两国在许多重要战略领域、全球问题和地区问题上都有着共同的利益。中美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促进共同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因此,美国即使在外交上对中国疏远,也是非常不可取的,更为重要的是,绝大部分亚洲国家不希望看到中美重新彼此为敌。(3)经济贸易在两国关系中的作用日益上升。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中美发展经贸关系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这些足以说明中美经贸关系在两国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两国关系的主要基石已从战略关系转为经贸关系,经贸上的共同利益是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重要杠杆。中国具有运用经济杠杆促使中美关系由不利因素向有利方向转化的巨大优势。
应当看到的是,中美关系也面临着某些挑战。(1)目前美国的经济实力远在中国之上,其军事实力和科学技术也无国能敌;再加上冷战后的中美战略安全关系已发生显著变化,原有作为中美关系重要支撑的某些战略因素下降,美国更加强调实力主义和巩固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2)两国关系中存在的一些分歧仍未消除,如台湾问题、武器扩散和人权问题等。(3)长期以来美国国内的右翼保守势力一直在思想上非常活跃,政治上很有组织,但却很不负责任。他们强调维护美国绝对安全,增加军费开支,在外交上推行我行我素的“单边主义”。由于美国两党政治的运作特性,在选举过程中片面攻击中国,往往成为美国一些政客捞取国内政治资本的一个工具,渲染中国崛起对美国构成的安全威胁,也极易引起美国一些右翼势力和军工集团的共鸣,促使美国对华政策符合他们的政治需要和经济利益。
-着眼未来寻求共识
预言中美关系的未来,是比较困难的。过去30年来影响中美关系的种种背景因素都处于不断变动之中。随着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和世界力量的重新调整和互动,中美两国的利益将在多大程度上相吻合或相分歧,尚有待于见分晓。但有一点是可以预计的,即中国国家战略的重点仍将放在把国内事情办好上,对外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只要不触及主权和安全等“第一位”的问题,不会主动出击同美国对抗;美国虽然强调中国崛起的挑战,但在实际政策上也希望尽量避免与中国的战略对抗。
可以说,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必须承认中美关系确实有战略竞争的成分,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是必要的。同时,也应看到这种战略竞争的对抗性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是极有限的,不可能是全面的抗衡。
中美关系总会存在一些牵涉双方共同利益的亮点,充分利用这些亮点,积极寻求和扩大新的亮点,有助于避免中美关系出现大的波折和危机。在地缘战略上,美国将会继续交替使用“接触”和“遏制”两手,一方面尽量促使中国纳入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另一方面又加紧建立对中国国力可能扩张进行有效约束的机制。在今后几年内,美国那种认为中国“非敌即友”的简单化看法不可能占主导,美国与中国需要建立一种比过去30年来更现实一些和更成熟一些的关系。中美两国领导人已就发展“建设性的合作关系”达成了重要共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一个联合声明是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基础,具体合作框架和机制将进一步得到充实、完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两国关系无论是向前迈进还是停滞或倒退,都必然会对世界格局特别是亚太局势产生战略性、全局性的深刻影响。未来的中美关系将是十分复杂、多变的,但其内涵绝非是用“对手”或“敌人”这类传统概念所能完全涵盖了的,迫切需要两国政治家登高望远,像“烹小鲜”一样更加谨慎和细致地处理两国关系,以避免重蹈历史上大国冲突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覆辙。只要双方从战略高度认识把握两国人民和世界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地超越分歧、寻求共识,使中美关系建立在一个更加稳定并更加符合双方利益的基础上是可能的。美国领导人应当认识到,美中双方既有彼此互相竞争的利益,又有许多共同的利益,互利合作、平等竞争的代价大于对抗与冲突的代价,应建立长期稳定发展的正常关系。
-文/张谦
多多精彩短信5折起,还有精彩海南游、机票、手机、MP3等着你
1000首短信点歌带去你真挚的祝福! 个性图片、铃声,新年好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