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传出所谓“14名中国记者被美国驱逐”的消息。在4个月之后,当事人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披露了其中真相。
“9-11”事件已经过去4个多月了,如今,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平常心来冷静看待,这其中包括当时颇为轰动的“14名中国记者被逐”风波。
我就是这14名记者中的一员
第一次去美国,不料遇到震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亲眼目睹了五角大楼升起的滚滚浓烟,一次了解美国的轻松之旅顿时添进了几分见证重大事件的职业兴奋。更加意想不到的是,一不小心,自己背上了“被美国驱逐回国”的黑锅,成为国际关系游戏中的一颗棋子。虽然五角大楼的浓烟已经散去,但“驱逐”风波的阴影仍未褪去,余下的是铭刻在心和难以释怀。
震惊:从五角大楼遇袭到“中国记者被逐”
我们参加的是由美国国务院组织的“国际访问者”项目,此次项目的主题是“中美关系”。原计划访问时间是2001年9月8日至10月6日,要走访华盛顿、纽约等7个城市,参观访问数十个机构。需要说明的是,这次出访并不是中国官方组团,而是由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及领事馆牵头组织的。我本人则是由报社推荐并得到审批同意的。来自全国各地的14名中国记者分别从北京、上海、广州出发,于2001年9月8日抵达华盛顿。
正式的访问活动是从9月10日(星期一)开始。厚厚的访美日程翻开了第一页,一切都那么顺利,没有丝毫不妥。
第二天,即9月11日,我们出门之前就在电视里看到了纽约世贸中心大楼被撞的情景。这一新闻立即成为我们在巴士上谈论的焦点。当时的情势并不十分明朗,还没有确定这是一起恐怖袭击事件。
这天上午,主办方安排我们与美国自由论坛组织和国际记者中心的负责人座谈,地点在本次访问项目的主办机构——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华盛顿办事处。会议室里的电视机正在播出撞机的新闻,中国记者们很不情愿地看到电视机被关掉,开始了有关新闻自由与新闻道德问题的讨论。
大概是11点左右,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官员、此次访问项目的负责人Anne Boum女士突然闯进会议室,宣布上午的活动停止,下午的活动取消。原因是五角大楼遭到袭击,华盛顿正在进行人员疏散,所以停止一切官方活动。
此时我们才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原来纽约世贸中心被撞与五角大楼遇袭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地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行动。美国本土遭到袭击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我们就在这一事件的现场!会议室的电视机再次被打开,记者们又围到电视机前关注事态的发展,有的记者则急不可耐地奔出大楼,走上街头进行采访。
星期三上午,访问活动开始恢复。我们原计划星期六乘火车去纽约,开始下一站的访问。袭击事件发生后,这一计划不断变化:开始说推迟到星期天去纽约,后来又说改乘大巴前往。到了星期五晚上,我们接到通知:到纽约的活动取消,美国国务院的官员将于星期天上午来我们的旅馆商谈计划变更问题。
星期六上午,临时安排去华盛顿故居参观。由于“9-11”事件的影响,我和本报驻华盛顿记者一直没有时间见面,因此我决定不随“大部队”活动,而去拜访本报驻华盛顿记者。下午,我在这位记者家里上网,多维网的一条消息让我吓了一跳,新闻的标题是“美国驱逐一批对袭击事件欢呼的中国记者”。看了内容之后,感觉报道中所说的中国记者很可能就是指我们。我不敢大意,立即赶回市区我们下榻的旅馆。
回到旅馆后,其他记者大都已经知道这件事,正聚在一起商量对策。这时我才知道,多维网的消息来自法新社,法新社的新闻标题是:US expels visiting Chinese journalists after reports they applauded terror strikes(美国驱逐对恐怖袭击欢呼的来访中国记者)。报道称,美国国务院官员星期六表示,美国已经驱逐(expelled)了一批来访的中国记者,因为他们曾对纽约和华盛顿的恐怖袭击事件鼓掌欢呼(applauded and cheered)。
经过商量,我们决定分头行动,一部分记者前往中国驻美大使馆,一部分记者讨论起草声明以澄清事实。大使馆给了我们四点建议:1.保持冷静;2.尊重美方决定;3.有义务澄清事实,表明立场;4.争取尽快安全回国。
反击:从严正声明到公开驳斥
星期天上午10点,美国国务院官员来到我们下榻的旅馆。我们通过翻译向他们递交了有14名记者签名的严正声明。声明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指出法新社有关“中国记者对袭击事件鼓掌欢呼”的报道严重失实。事实是,我们不仅没有对袭击事件欢呼,而且还在第二天、第三天分别在外国新闻中心和美国国务院,两次向美国方面表示我们对袭击事件的同情和慰问。
第二,由于法新社援引了美国国务院官员的话,我们要求美国国务院作出必要的澄清。
美方官员进行了大约10分钟的研究,然后请我们进入会场。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办公室执行主任Kathleen Brion女士宣布,由于美国国内的交通尚未完全恢复,许多预先约定的人又无法见面,正在进行的国际访问者项目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有些项目因此被中止(curtailed),其中就包括我们14名中国记者参加的项目。她对此表示遗憾,希望我们理解。
根据事先的预案,由我们临时推选的代表开始发言。他首先表示尊重美方的决定,并希望尽快地安全回国,然后再次要求美方对法新社的报道作出澄清。Brion女士表示,她没看到法新社的报道,不能做任何评论,但她可以把我们的要求向国务院更高级别的官员汇报。
既然美方作出了决定,我们就只能等着回国了。但我们总觉得事情还没完。当时我们已经注意到,一些海外媒体及中文网站已经纷纷转载法新社的报道,不良影响正在扩大蔓延。如果我们不及时表态,就等于默认了法新社的报道,以后再想掀掉扣在头上的“屎盆子”恐怕就难了。于是我们找到了美国《侨报》的记者。
17日,《侨报》二版头条用很大的篇幅刊登了《中国记者谴责错误报道美官员见证》一文,并配发了我们14名记者向美国国务院官员递交的严正声明。
18日,我们看到了法新社的最新报道:China denies journalists expelled from US after terror strikes(中国否认记者在美被驱逐)。报道说:中国驻美公使何亚非否认中国记者被美国驱逐,称他们的访问活动只是由于美国出现的非常情况而被中止。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鲍彻尔也表示,由于美国的当前情况,决定中止(cut short)中国记者的访问。至于有关中国记者鼓掌与欢呼的报道,鲍彻尔表示他听说了这一报道,但不能确定是否属实。
19日早晨7点10分,我们上海的3名记者乘坐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班机,第一批离开华盛顿,取道香港回国。其他记者也在一周内陆续回国。
思考:从中美关系的微妙到记者的职业素养
在从香港回上海的航班上,我们看到《香港经济日报》“众志”版“微言大义”栏目中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吃定了亏》。文章说,如果法新社的报道属实,反华分子又多了一个话题把柄;如果报道失实,中国人也是吃定了亏,因为“鼓掌欢呼”才有新闻性,才会被广泛传播。
也许我们的命运是被它说中了。回到国内后,很多朋友都来打听“驱逐”风波,他们记住的只是法新社第一篇失实的报道,至于《侨报》的报道几乎无人知晓,网上也极少转载。
事实很明显,法新社的第一篇报道是失实的。因为报道中所说的“鼓掌欢呼”应该是指9月11日上午11点项目负责人宣布五角大楼遭到袭击之后发生的情形,但是作为一个现场见证人,我当时并没有看到有人鼓掌欢呼。在9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官员宣布中止访问项目后,陪同的翻译Jay Sailey(美国人)表示:“我已经同国务院官员说了,我和14名中国记者一直在一起,没有看见法新社报道的情形,正相反,他们多次向美国方面表达了震惊和同情。”翻译刘欣也表示,她很奇怪,法新社为什么不来向他们翻译证实一下有没有发生这件事?
但为什么会发生所谓的“驱逐”风波呢?我想可能涉及到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新闻记者对重大事件的职业反应。虽然当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鼓掌欢呼”,但情形的确有些忙乱。平心而论,任何一个记者遇到这样重大的新闻事件,都会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兴奋。甚至连我这样一向比较稳重的人,当时也很兴奋,立即和另外两名上海同行走上街头采访,然后步行了一个多小时赶回旅馆发稿(记得当时只有我和《环球时报》的记者发回了报道)。尽管项目负责人一再提醒我们要注意安全,但我们三人还是于当天下午赶到五角大楼附近,拍了几张现场照片。问题在于,是不是我们这些记者职业敏感太过强烈,给人造成了误解?
第二,如何看待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有分析认为,中国记者在美国“鼓掌欢呼”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在中国的网站上充满着“幸灾乐祸”的言论。我觉得这样的分析是站不脚的。网上聊天室和BBS上的言论不少是极端的,因为他们不需要负责任。这些言论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的主流观点。如果要这样联想的话,遭殃的可能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记者。无论是从人道主义角度,还是从反对恐怖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都有理由对“9·11”事件予以谴责,对受害的美国人民以及其他国家的公民表示同情和哀悼。事实上,我们曾两次向美方作过这样的表示。我记得同行的上海卫视的记者为了给美国人献血,在华盛顿打了不少电话,跑了不少地方,热情很高,最后因没找到可以献血的地方而作罢。但是另一方面,记者还应当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记得在9月11日之后的几次座谈中,我们14名记者中就有人向美方提出:美国政府也应该从“9·11”事件中反思自己的外交政策,以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尽管有人认为,当时对美国人来说还是悲痛哀悼的时候,反思应该是以后的事。但我认为,我们的这一观点在其他国家也有相当共识,而且事实证明,直到目前为止,美国在这方面的反思还很不够,他们想到更多的是大面积的报复和小心翼翼的自我保护。
第三,中美关系的微妙。在“9-11”事件之后,中国在反恐怖主义方面给予美国充分的合作,因撞机事件而受损的中美关系得到很大程度的修复。可以说,“9-11”事件为中美双方提供了一个改善关系的机遇。但总有一些反华势力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形。回想起来,我觉得美国国务院在处理我们访问项目问题时有欠妥的一面,至少个别官员的行为令人疑惑,他们为什么在没有向我们宣布决定之前就把消息捅给了法新社,而且内容和正式宣布的又不同?法新社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注意到美国当局也不愿意把这件事情闹大,在我们递交声明后,美国国务院官员态度很积极。除了在《华盛顿时报》上看到一条小消息之外,美国的主流媒体也没有报道此事。当然,我们也不想给中美关系添麻烦,所以后来选择了《侨报》,因它主要在美国发行,这样可以把影响限制在海外。在从洛杉矶机场转机回国的时候,我们看到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一行匆匆而过,赶往华盛顿,中美关系又在微妙中小心翼翼地向前迈进。
从“9-11”恐怖袭击到“中国记者被逐”风波,在经历了两次刻骨铭心的时刻后,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在重大事件面前,考验记者的不只是你的业务能力,还有你的职业素养。既然从事的是一个备受公众瞩目的职业,记者就应当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文汇报李道胜)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