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刘洪
12月19日上午,一架联合国飞机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机场腾空而起,向邻国阿富汗飞去。机上除了联合国救援人员外,还有中国外交部代表张敏带队的中国赴阿富汗工作小组,以及新华社等媒体的记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飞行,飞机安全降落在喀布尔附近的巴格拉姆。飞机降落巴格拉姆机场实际上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在持续两个多月的阿富汗战争中,喀布尔机场已被炸成一片废墟,飞机根本无法起降。
巴格拉姆距喀布尔市区约50公里,但道路条件差。中国外交官和记者走下飞机后,冒着凛冽寒风,驱车抵达目的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
阔别8年,中国外交官重返喀布尔。
这是1993年因安全原因撤出驻阿使馆人员后,中国政府第一次向阿富汗派出工作小组。为现场报道阿富汗局势,新华社此次也派出三名记者——摄影记者王毓国、文字记者梁昊和我同机前往喀布尔。梁昊是新华社常驻伊斯兰堡的记者,王毓国和我都是从北京增派过来的。
接触阿富汗新政府
在飞往喀布尔的飞机上,我们专门采访了张敏先生。63岁的张敏思维敏捷、为人随和。1993年中国撤走驻阿富汗大使馆工作人员时,他是驻阿使馆的临时代办。对于这次重返喀布尔,张敏颇有一番感慨。
他对记者说,他最同情的是阿富汗老百姓,他们都非常朴实、热情,对中国人尤其友好。但二十多年的内战使阿富汗成了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一个原本美丽的国家沦为一片让人“不寒而栗”的土地。因此,实现和平,一直是阿富汗人民的最大愿望。
据张敏介绍,这次中国派出的6人工作小组到喀布尔后,一方面将视察中国大使馆馆舍,为维修提供建议,一方面将与阿富汗各方面进行接触,了解情况。等阿富汗新政府成立、阿富汗实现和平稳定后,中国将适时恢复大使馆的工作。
据他透露,中国外交部工作小组接触的人员,将包括阿富汗新政府负责人、各部部长,以及其他外国政府在喀布尔的代表,因此工作会相当紧张。
在谈到阿富汗新政府主席卡尔扎伊时,张敏说,他以前曾和卡尔扎伊有过多次接触。当年张敏撤离喀布尔时,卡尔扎伊为阿富汗外交部副部长。在张敏的印象中,卡尔扎伊衣着随便、办事务实、为人热情友好。
至于这次在喀布尔逗留的时间,张敏表示,没有一定的计划,视情况而定。可能十来天后,一两个人先回去,其余几人继续留在喀布尔,与各方保持接触。
举行升国旗仪式
张敏表示,中国作为阿富汗的邻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始终关心阿富汗的和平进程,希望阿富汗各派以民族利益为重,使阿富汗人民真正能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这不仅有利于亚洲和平,而且有利于世界和平。至于未来的阿富汗重建,张敏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将对阿富汗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此前,中国已经通过巴基斯坦和伊朗对阿富汗难民提供了一些援助。
张敏说,中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不存在与阿富汗重新恢复关系的问题,因为虽然中国大使馆人员撤走了,但中国国旗一直飘扬在大使馆上空。当时他离开使馆时,曾委托他的老师侯赛因·萨菲代为看管馆舍。老先生当时很高兴地答应了。
侯赛因·萨菲早年留学美国,后来在阿富汗政府商业部当过处长,1990年入阿富汗计划部任司长。张敏透露,老先生已七十多岁高龄,最近身体状况一直不好,前一段时间准备到巴基斯坦动手术,但一直没能如愿。萨菲听说张敏很快要回喀布尔,心情很是激动。
除萨菲老先生外,使馆人员撤离后,还有3个阿富汗园丁一直负责馆舍的打扫、看护工作。萨菲先生每年到巴基斯坦从中国驻伊斯兰堡大使馆领取工资。现在,据说看管中国大使馆的只剩下两个园丁。张敏感慨地说,都快10年了,情况有很大变化,可能有一位已经过世了。
最初那面在大使馆上空飘扬的国旗,由于时间太久,已逐渐褪色。两年前曾换了一面新国旗,但如今也已有相当程度破损。张敏表示,工作小组到达大使馆后,将举行一个升国旗仪式,升起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
专家领衔挂帅
作为一位资深的阿富汗问题专家,张敏曾长期在驻阿富汗大使馆工作,精通英语、普什图语和达里语,后两种语言是阿富汗最通行的语言。
张敏第一次前往阿富汗是1959年,当时他作为一名学生,就读于喀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普什图语。大学毕业后,他直接进入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工作,此后几度回国,又几度到阿富汗赴任,先后在阿富汗工作了十六七年。
1993年,阿富汗的内战愈演愈烈,游击队攻进喀布尔,出于安全考虑,中国不得不从阿富汗撤走外交人员。当时,张敏任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临时代办,直接见证了当年的血雨腥风。在感慨当时喀布尔遭受劫难的同时,张敏也再三强调,当时撤离没有任何其他考虑,完全是出于安全原因,因为使馆人员当时吃住行都极为困难,人身安全已难以保证。
此次赴喀布尔的6人小组中,除了张敏是阿富汗通外,还有一位一直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工作的一秘,他也曾在阿富汗工作多年,这次直接从伊斯兰堡前往喀布尔。其余4位都是年轻人,和我们新华社记者一样,也是生平第一次前往阿富汗。(完)
   短信节日传情奖中奖:数码相机、CD/VCD……大奖总值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