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中新社北京二月二十八日电题:访台湾二-二八事件参加者周青 “在二-二八事件整个过程中,台湾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是在台湾实现民主和自治,而绝非是要脱离祖国搞‘独立’。” 今天是台湾二-二八事件五十四周年纪念日。当年二-二八事件的参加者,八十一岁的周青昨天在北京的寓所接受本社记者专访回忆当年的情形,不禁感慨万千。 “我是当时的台湾《中外日报》记者,既是事件的目击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可算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人。有人企图把事件说成是为了搞‘台独’,是对逝去的先烈莫大的侮辱。”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傍晚,周青象往日一样在台北市延平路三段天马茶室收集新闻线索。他亲眼目睹了烟警虐待烟贩,和民众抱打不平的群情激愤,以及烟警乱枪打死无辜的经过。二·二八事件因此爆发。血性的周青一面积极加入反暴政的群众抗争行列,一面在报纸上大量发稿。群众抗争被镇压后,周青流亡上海。 谈到台湾人的“出头天”问题,周青说,这应始于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割台,台湾人民为反抗日本侵略者,前仆后继,五十年间先后牺牲六十五万人。一九四五年台湾光复后,当局推行省籍歧视,贪官污吏横行,导致二·二八事件爆发,以至后来蒋介石在台湾施行“白色恐怖”。 “但是,‘出头天’并非要使台湾离开祖国。”周青说,此后有人利用台湾人仇恨蒋氏政权企图把台湾往分裂路上引,这是与台湾人民要求“出头天”的初衷完全相悖的。 本名周传枝的周青,一九二零年生于台北,十四岁时即进入纺织厂当童工。此后,他当过职员、工人、见习生、泥水匠。通过结识当时抗日团体的志士,周青启蒙了反日的民族意识与自觉的工人意识。那时的周青热爱文学,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开始步上文学写作之路。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周青参加了台湾诗坛的文艺论战。台湾光复后,周青与朱点人、林自溪联合成立“文学同志社”,办起第一份中文的文学小刊,并发表了处女作——反日题材短篇小说《葫芦屯》。 周青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大陆的周青,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小说《小相扑》、《农民曲》和《鹰歌石之雾》等,文学评论《从乡土文学窥视台湾意识》。同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唯一的台湾籍研究员,周青著有《台湾转型期和民主运动的性格》、《评陈芳明著〈谢雪红〉评传》等,引起了广泛关注。 谈及台湾方面将公布二·二八档案,周青认为,档案公布未必彻底,如当时遭镇压的台湾精英、头面人物,被抓,被处决和遗体被掩埋的详细情况,公布就很有限度。又如,二·二八事件中被镇压的达二万多人,但目前到台湾方面登记领取赔偿金的当事人和家属,只有一千多人。 一九九四年和一九九八年,周青两次回到阔别四五十年的故乡台湾探亲,见到了许多当年的战友。 周青说,二·二八事件后主要参加者都跑到大陆,当初有百余人,目前健在的仅有三到四十人。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台湾方面不会轻易允许他们回到台湾。“而能够自由地行走于两岸间,是我目前最大的愿望”。中新社记者黄少华(完)
|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