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文化新闻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
社会话题 历史考察与社会分析融为一体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借鉴古今创造特色 中国社会学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简明为四句话: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 宋书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下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 21世纪中叶中国将实现现代化的宏图,在这四五十年里,中国将要完成从农业文明转为工业文明和从工业文明转为 科技文明两个巨大的社会文明转型,其中有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变革,或称社会革命,也有生产力的重大发展与 飞跃以及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中国社会学近20年的重建经验将会有所升华,也会吸取国际社会科学与社会学的新成果,在 学科理论与方法上也必将具有中国的特色与一系列新的重大发展。一是革命的和平方式;二是唯物史观为主导思想的各种社会 学观点与方法的结合就将是两个鲜明的特点。 陆学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学者要参与社会现实 社会学者要有现实感,社会学者应参与现代化现实的主战场,如要对社会结构的改革、分配政策、社会保障、住房、 医疗、市场疲软等问题提出我们的建议。 □历史话题 走过历史面向未来 戴逸(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从传统到现代的历程 20世纪的这一百年是中国历史学从传统走向近代,发展迅速、成果辉煌、群星灿烂的时期。回顾一百年历史学的发 展可以概括为6个特点:1.进化史观被广泛接受并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显著标志。天演论、社会进化学说的引进,打 破了厚古薄今的传统史学观念、历史观的改变,促进了思想解放,使人们摆脱了迷古崇古复古的思想束缚,使中国近代学术包 括中国历史学在内从传统中分化脱离、开始诞生。2.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是中国历史学的伟大进步。唯物史观认为 历史前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原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但并不是惟一因素,其他政治的、文化的、军事的、地理的多 因素相互影响,促进社会发展,它与那种把英雄人物或思想、上层建筑看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不一样。3.理性的觉醒和理 性精神的发扬。重视事实、重视证据,归纳演绎的逻辑方法的运用,使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4.历史学 在多个分支学科中进行开辟,创造和建立了历史学全面系统的学科体系。20世纪的中国史学突破了传统的自我封闭和个人英 雄史观的局限,使历史学涵盖面更宽广,内容更加丰富,体系逐渐完善。5.近百年历史学充满爱国主义精神。6.新史料大 批发现,质量之高、数量之多,前所未有,改变了以往单靠传世文献去研究古代史的局面,也使敦煌学、中国历史档案学得以 诞生。 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历史学要强调人文功能 21世纪的中国史学研究应加强人文指向。历史学是兼有人文和社会科学两种性质的学科。在我国世界历史研究长期 以来侧重于科学方面的研究,以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为惟一指向,忽略了历史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在当今全球呼唤人文精神回归 ,我国有识之士也痛感人文精神失落并呼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用各种题材、体 裁的历史著述宣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寓生命的意义、人生的正途于历史叙述之中,是非常具有社会意义的。 马克尧(北京大学教授):用中国人的眼睛看世界历史 20世纪的世界史坛,欧美史学仍然占着统治地位,中国的史学并没有多少分量,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新史学是 在学习、借鉴了欧美史学的先进成果而来的,在学习其普遍性真理的时候,往往把其特殊性的东西,甚至是对东方的曲解也接 受过来,用现在的文化霸权的话语来说,就是我们是用西方人的眼光,用西方人的头脑认识我们自己的、历史的。要把世界史 改造成为真正的世界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首先要对西方的史学理论做一番“解构”工作,以识别它的体系中哪些是全世界 共同性的东西,哪些是特殊性;其次,要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结合普遍性规律,寻找其特殊性。我们不但要做脚踏实地的 大量实证性研究,而且更要能上升到理论,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祝愿我国的史学家,在这一过程中,能发挥有力的作用,使 我国的史学,真正走向世界。 □人口课题 历史的共识:中国人口必须控制 查瑞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事实教育了我们 真理是简单的,然而认识真理的过程是复杂的。经过百年曲折迂回,充满苦涩的探索,我们终于达到了、取得了“中 国人口必须控制”的共识。 在这历尽沧桑苦难和曲折迂回的百年当中,中国人口先是从本世纪的4.5亿增长到1949年底的5.4亿,然后 就以平均每年大约2.1%的速度持续增长。1953年年中超过6亿,1964年年中达到7亿,1969年末超过8亿。 进入70年代,国家开始在全国城乡大力推行较严格的计划生育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才开始显著下降。然而,即使如 此,1974年内全国人口还是超过了9亿,1981年内超过10亿,1988年内超过11亿,1995年内超过12亿 ,比建国初期翻了一番还多。与会专家认为:人口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人类对人口容量的关注与研究还有很长的历史。对人口容量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日益紧张,这种研究受到普遍的重视。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及有关机构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研究世界及各地区各国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以寻找缓解人地紧张关系的途径。 冯立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坚持经济发展决定论 我们坚持经济发展决定论,摒弃人口决定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口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不能认为,只有将人口总量控 制在12亿以内,才能实现2000年人均GNP1000美元(或800美元)的小康目标;超过12亿人口,战略目标就 泡汤了。实践证明,明年我国人口可能达到12.75亿,人均GNP不仅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甚至超额达到目标。我们这样 说,丝毫没有贬低人口数量控制对实现既定目标的意义,而且认为不要把这种意义夸大到不恰当的位置上,否则会误导我们的 工作。 与会学者指正:老年产业带来新契机 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加深和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时期。人口老龄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对社会经济产 生深刻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问题上,与工商人口学相结合的是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产业的研究。在人口老龄化 的条件下,老年产业将得到极大的发展,由此必然使社会经济得到新的发展契机。 □科学社会主义课题 改变中国社会面貌最大的一门科学 李君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0世纪的中国,是从19世纪中叶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动中走来的。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逐步成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的入侵,整个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耻辱。救亡和发展成为中国要解决的两大 基本问题,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裕、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要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 在中国与世界的历史性变动中,形成了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成功与失误的实践都告诉我们:解决中国的两大基本问 题,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只有靠马克思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 冷溶(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邓小平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反映的是中国和世界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的历史,是对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这一段历史的科 学判断和把握。邓小平理论主要在哪些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又是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呢?我认为,有八个第一次: 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次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第一次提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革命理论。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理论。第一次提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问题理论。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理论。 发展邓小平理论有五个问题要解决: 一、要确保2010年跨世纪战略目标的完成,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二、要搞好国有企业改革 ,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和公有制经济相结合;三、要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四、要搞好党风廉政建设,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消除政治和社会的腐败;五、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证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可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相关报道: 防备新千年不测 美军队进入警戒状态 相关报道: 美国联邦调查局发出警告 提防邮件炸弹 相关报道: 北京世纪信箱明天开箱 邮局推开新千年大门 相关报道: 社会观察:谁将是下世纪第一位落脚人
相关专题:迎接2000年专题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