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中新社 > 新闻报道 |
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起发出倡议——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混乱,必须恢复孔 子道德。 当西方自然科学家开始把目光转向包括《周易》、《道德经》和《论语》在内的中国古典哲学时,李约瑟博士早已断 言: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 二十一世纪信息革命时代,分分秒秒地逼近。现代科技正以人们来不及想象的速度翻转着地球,急剧瓦解和改变着人 类传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四百年前就对欧洲以至人类近代文明产生过巨大作用的中华文明,在近二百年间却经历了极大的反复,以空前激烈的 程度与西方文明发生了冲突和对抗 。而今,已在世界民族之林获得平等地位的中国,正怀着空前的自信心迎向新世纪曙光和 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坚定地走向世界。 但是,华夏古国文化会否步其它古老文明的后尘,在现代科技的犁耙下湮灭?中华文化在未来世纪如何焕发新的活力 ,如何创造全新模式与世界文明沟通、交融?这是缠绕在当代华夏儿女、特别是中国知识界心头的大问题。 李约瑟老人遗留的深奥命题,至今仍受到置疑,包括来自中国知识界的。 因此,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这一代成员对自己的文化应该具备“文化自觉”的能力。他说,当前世界 各个文化都面临改革的选择,事关存亡绝续。文化自觉风气已经在许多先进国家中酝酿和展开,中国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是否作好了准备?以多元化的、开放的、理性的心态和方法,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全面深入的 反省和认识,应该是中国迈入人类文明新里程的起步点。许多学者提出,中国人应该摒弃文化自卑或自大心态,跳出某种文明 “中心论”的狭隘、偏执立场,其中包括对“科学”概念的全新理解和定义。 临近新千禧,中国第一部有关世界文明问题最全面的大型系列著作问世。中国社会科学院汇集了国内近三十位专 家、历时近十年,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而成。这本书系对全球十二大文明进行了全面详尽的勾勒,并 给予客观平等的评价。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对世界各大文明、文化课题,作出系统的回答。 担负中华《儒家文明》卷写作的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提出,一种文明的发展只靠科学的推动是不够的,必须 有与之相协调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支撑,构建民族的“精神家园”,维护社会的秩序。文化的这一要素只能以本民族的传统 文化为基础,不可能以其他民族的价值观完全取而代之。西方以上帝填补科学遗留的人类精神空间,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两者 之间的裂缝越来越难以弥和;在中国,儒家的人本思想、道德伦理思想恰恰可以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与科学相适应相协调。 亚洲金融危机令儒学为核心的亚洲传统价值观备受西方学界诘问。新加坡资政李光耀以务实的立场反驳道:“技术可 以日新月异,人性却是永恒的。抹杀历代人提炼的智慧,就会丧失根基。人们必须和资讯科技的革命步伐同步,但不是丧失本 身的核心价值观。” 近年无数的研究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重视群体作用,维护家庭纽带和成 就感,以至汉字对右脑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等等,都被肯定为有益于现代社会的内涵。中华文化的现代发展是与她可以作出的 贡献并进的。中华文化能够发挥哪些特长,能否结合现代科技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的难题,开辟世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决定着 她在未来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毫无疑问,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变革、改造、更新,走向现代化。中国学者指出,与以往历史相比,儒学正经历最为深 刻的一次变革,是重新整合和创造性转型。不仅涉及制度和政治层面,而且深及思想文化和价值层面;不但要因应时势的发展 ,革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专制糟粕,继承宏扬其中的精华,并且要吸收外来进步文化,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对其进行批 判性价值的重建。 发端于欧洲的现代文明,迟至四百年后的中国清王朝末方才萌芽,虽经五四狂飙的推踊,中国现代文明启蒙运动远未 完成,民主、人权、法制的现代文明精神有待新世纪的中国继续构建。 其实从汉代以来,儒学经历过多次重大改革与复兴运动,显示了强大的自我生长、代谢和创新的能力。而当代学者又 亮出新的旗帜:下世纪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个世界性的复兴,在地球上找回失落的尊严;应该以全人类的价值判断为筛网,过滤 我们文化中封闭、保守和狭隘的东西。 强势经济负载、带动强势文化。在下个世纪信息时代,具有空前普遍性的语言—-电脑语言,将突破各种民族和语言 的界限,人们的记忆、检索和分析能力将产生前所未有的飞跃,大大提高对世界各种文化进行全面比较 、筛选和综合的能力 。 “科技兴国”的战略、教育为本的国策,将增强中华文化自我创新的能力,强化自己走向世界的力量。中华民族 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为世界众多文化的健康生长与和谐交融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报道: 山东“天尽头”千年庆典活动多姿多彩 相关报道: 畅想新世纪 中华民族再凝聚 相关报道: 清华千年狂欢进入“网络世纪” 相关报道: 中国千年之夜没有发现“千年虫” |
||||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中新社 > 新闻报道 |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