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观点与评论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百年语录:1900-1999中国人的声音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29日 06:45 中国青年报

  总有一些话在我们耳边萦绕,它们深刻地影响了时代,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一百年,人们不仅做,而且在说- --社会在底层沉重地变动,语言在表层耀眼地浮动。那些时代的话语,往往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今天,当我们站在 世纪之交,回首过去百年,穿过事件的丛林,可能会发现,这些话语构成了最醒目的路标。是为百年语录。

  1900年

  梁启超:“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 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一百年前的新世纪宣言。《少年中国说》强调:“造成今日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 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辜鸿铭:“当所有列强都成为原告、法官和刽子手时,我猜想皇太后将不得不赔---赔---赔!但如果我是皇太 后,我将拒绝赔---即便列强把我抓起来送到圣赫勒拿岛---除非列强答应将来不再派来三种东西---日耳曼犹太高利 贷狗、(法国的)黑龙骑兵和(英国的)爱管闲事之辈到中国来。”

  是年八国联军洗劫北京,次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

  1911年

  林觉民:“汝幸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偶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能独善其身!”

  《与妻诀别书》,4月24日,林觉民旋即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

  1912年

  孙中山:“吾人惟保此革命之精神,一往而莫之能阻,必使中华民国之基础,确定于大地,然后临时政府之职务始尽 ,而吾人始可告无罪于国民也。”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1月1日。

  1915年

  陈独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 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

  《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9月15日,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青年,从此以崭新的面貌和整体的形象,登上中国 历史的舞台。

  1916年

  胡适:

  “文字没有古今,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作“欲”,今人叫作“要”。

  古人叫作“至”,今人叫作“到”。

  古人叫作“溺”,今人叫作“尿”。

  本来同是一字,声音少许变了。

  并无雅俗可言,何必纷纷胡闹?

  至于古人叫“字”,今人叫“号”;

  古人悬梁,今人上吊;

  古名虽未必不佳,今名又何尝不妙?”

  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学术思想论争,一半都是在嘻笑怒骂中进行的。

  1910年代

  钱玄同在《新青年》上著论,说凡四十岁以上的都可以枪毙的了。胡适同他订约,说“到你四十岁生日,我将赠你一 首新诗,题曰手枪”。

  痛恶老大之中国,疾呼青年之价值。新文化运动中之最激进言论。

  1918年

  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迅速在中国传播,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 义的胜利》,率先欢呼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阐明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

  鲁迅:“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天,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写 着都是‘吃人’!”

  “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

  梁漱溟:“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这是面对民国后一派经济凋弊、政治动乱,一名中国知识分子表达的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此后遂有1922年由蔡元 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胡适等16位知识分子签名的政治宣言《我们的政治主张》;有1945年由昆明文化界著名 人士闻一多、罗隆基、潘光旦等342人联名发表,提出促成联合政府的《关于挽救当前危机的主张》。

  1919年

  蔡元培:“弟在大学则有两种主张如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这是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回复林琴南攻击北大学风的信中的话。一代风气和学术传统由此而开。

  1926年

  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纪念刘和珍君》。鲁迅杂文战斗精神的最好体现。

  1927年

  陈寅恪:“凡一国文化衰亡之时,高明之士,自视为此文化的寄托者,辄痛苦非常,每先以此身殉文化,如王静安先 生,是其显著之例。”

  这是陈寅恪挽刚刚沉湖自尽的王国维的话。是时,北伐军即将打到北京。

  1928年

  周文雍、陈铁军:“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位共产党人2月6日就义于广州黄花岗刑场。刑场上的婚礼,是革命时期爱情最好的诠释,它鉴 证了爱和信仰的双重重量。

  陶行知:“划出地方数处贡献人类,俾抱有改造社会之学者,得以运用科学方法,实现极乐世界。”

  陶行知在当年全国教育会议上的提案,一个教育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是年北伐宣告结束。

  1933年

  李烈钧:“先从自己的平等做起,而后可以打破对外的不平等。”

  这是一位参加过讨袁战争的老英雄在抗日战争前夕发出的警语,与那句著名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谬论相比,李烈钧 把反抗外侮与改造中国的逻辑关系说得异常透彻。

  1935年

  中共中央:“大家都应该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 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又名《八一宣言》。

  田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的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每个人都被迫 着发出了最后的吼声。”

  《义勇军进行曲》,本来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但在上映之前,便已广为传唱。1949年定为代国歌。1 978年国歌曾重新填词,但不久即恢复田汉旧词。

  胡适:“为免除许多无谓的文字上或名词上的争论起见,与其说‘全盘西化’,不如说‘充分世界化’。”

  这一年中国知识界发生了“建设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的大论争。

  1936年

  张学良:“各位同胞们,我们的枪,不是打中国人的。”

  西安事变捉蒋后,张学良在西安市民大会上的讲话,12月16日。

  1941年

  毛泽东:“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

  1944年

  毛泽东:“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这是毛泽东在为中央警备团一位普通战士而举行的追悼会上的讲话。从此,“为人民服务”成为党和人民政府开展工 作的最根本的出发点。

  1946年

  闻一多:“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

  7月15日,最后的演讲,在李公朴追悼会上。闻一多最后说:“我们不怕死,我们随时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 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果然,在演讲完回家的路上,闻一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948年

  朱自清、吴晗等一批清华大学教授:“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馆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 司徒雷登对中国人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 是购买的或是给予的。下列人员拒绝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毛泽东在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即源于此。

  冯玉祥:“冯玉祥十二岁当兵,一九四六年退役,做了五十五年的丘八,看不出捆绑来的壮丁能打胜仗,看不出违背 人民利益的军队,会得到最后的胜利。”

  10月10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表国庆演讲。一个老兵的经验之谈。冯玉祥是在评论国民党“剿共一年零三个 月”的“成绩”时说这番话的。“东北国军形势危殆,共军到长江北岸,连南京城门也关闭了。”

  1951年

  魏巍:“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地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 都告诉给我的朋友们。……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自魏巍发表战场亲历的长篇报道《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遂成为50年代初全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普 遍称谓。

  1954年

  毛泽东:“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 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家底上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

  1957年

  马寅初:“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

  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即后来被批判的“新人口论”。

  毛泽东:“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 托在你们身上。”

  毛泽东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学生代表时说。

  1959年

  彭德怀:“浮夸风气,吹遍各地区各部门,一些不可置信的奇迹也见之于报纸,确使党的威信蒙受重大损失。”

  一个老共产党员以极大的勇气对“大跃进”的反思。庐山会议给毛泽东的信,7月14日。

  1959年

  马寅初:“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一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 种批判者投降。”

  马寅初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回击对他的批判。

  1962年

  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绝笔诗《国殇》,1月24日作于台湾。

  邓小平:“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的打仗。……现在要恢 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 哪种形式。”

  邓小平发表讲话《怎样恢复农业生产》,7月7日。著名的“猫论”即来源于此。

  雷锋日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

  雷锋的行为和生活态度影响了几代青年的价值观。至今,每年三月还会有学雷锋的军人义务修车等活动。国内媒体报 道说美国西点军校也高悬雷锋像。

  1966年

  邓拓:“作为一共产党员,我本应该在这一场大革命中经受得起严峻的考验。遗憾的是我近来旧病发作了,再拖下去 徒然给党和人民增加负担。但是,我的这一颗心永远是向着敬爱的党,向着敬爱的毛主席。”

  自尽前绝笔。选择死亡有时候也是选择尊严。“文革”中死难的殉道者还可以列出老舍、吴晗、傅雷……一串很长的 名单。

  1968年

  食指:“当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这首诗的名字是《相信未来》。在物质和精神都极为困顿的时候,它激励和鼓舞了一代知识青年的生存信念。整个“ 文革”期间,全国下乡知青总数超过1600万。

  1971年

  周恩来:“现在,门打开了。”

  是年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举行,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华,隔绝了22年的中美交往大门开启,小球转动了大球 ,史称“乒乓外交”。

  1973年

  顾准:“相信绝对真理的人和狂热的基督徒一样,都讨厌庸人气息,赞美一天等于二十年的革命风暴。”

  我们借用青年学者朱学勤的一句话作为评注:“幸亏有顾准,才挽回了这个民族的思想界在那个可耻年代的集体名誉 。”

  1976年

  王立山:“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是年清明,北京上百万人自发聚集天安门广场,悼念已故总理周恩来的活动演变为大规模的对当权者的抗议活动。这 是当年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1978年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 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

  5月11日《光明日报》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公报这样评价关 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对于解放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随后,平反冤案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

  1980年

  潘晓:“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

  《中国青年》杂志当年5月号发表的一封来信,一场规模空前的人生观讨论由此引发,来稿超过6万封。其时思想禁 忌初开。

  1981年

  北大学生:“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3月20日,北大学生庆祝中国男排获胜游行口号。青年的爱国热情从这个口号爆发出来,迅速传遍全国。

  1986年

  崔健:“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歌曲《一无所有》。80年代理想青年的苦闷和呐喊。

  1988年

  民谚:“拿手术刀的不如耍剃头刀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一个博士在学校旁摆烟摊,知识分子收入问题备受关注,舆论称为“脑体倒挂”现象。11年后,高知识高收入比比 皆是,“知本家”成为新兴流行词汇。

  1992年

  邓小平:“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1月18日至2月21日,视察南方讲话,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深入。

  1996年

  宋强等:“中国可以说不。”

  是年《中国可以说不》以畅销书的姿态面世,书中的民族情绪引起争议。

  1997年

  江泽民:“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 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在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青年话题编辑室集体辑录




相关报道: 新加坡涌动迎新千年热浪
相关报道: 2000年北京新年音乐会组委会人员答记者问
相关报道: 2000年元旦广州市民忙装修
相关报道: 北京日报晚报和晨报联袂推出跨世纪珍藏版

相关专题:迎接2000年专题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点与评论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